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在“3·5”学雷锋日到来之际,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公布第九批江苏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名单。我队副总工程师施烨辉同志荣获“江苏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
60年来,在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大力倡导下,学雷锋活动在中华大地蓬勃开展、长盛不衰,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我队施烨辉同志作为省地质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爱岗敬业、勇于创新,长期奋战在技术一线,主要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防灾减灾及信息化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他始终坚守求知奉献的初心和创新务实的抱负,传承“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奋斗之中,把学雷锋行动融入到岗位实践中。先后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大国工匠”、省级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地下空间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地矿局“建功十三五”突出贡献标兵、先进科技工作者、年度工作先进个人,2021年当选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
从情怀到使命,成为有温度的中坚力量
施烨辉说,把自身融入集体,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地质事业中去,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是幸福的。他始终将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要求体现在各项工作中,时刻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爱岗敬业、严谨求真、敢于负责、无私奉献,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服务大局。
为了用扎实的技术、优质的服务推动行业领域发展,他和同事一起走南闯北,常常在高铁上、飞机上根据用户提出的具体要求准备技术方案。已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通宵达旦编制技术方案,只为第二天将高质量的成果呈现在用户面前。曾经有一个月,他每天都在不同城市辗转,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怀着满腔壮志,他多次去新白广城际、郑万高铁、太焦高铁等建设现场调研交流,取长补短,持续提升技术和服务能力,在安全风险管理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他用这段经历告诉同事,科研创新要服务国家发展需求,论文成果要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固然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情怀,更是一份服务公益的使命。
从使命到担当,印刻有深度的人生足迹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施烨辉同志始终将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熔铸在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人生规划中。他常常说,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能多做一点,多参与一点,多奉献一点,积小善,有小成,就是我的初心和使命。怀揣着这样服务公益的情怀,施烨辉多次身体力行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作为江苏地质一队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施烨辉先后参与“珍惜自然资源建设美丽家园”主题科普、社区学雷锋、慈善一日捐、测绘法普法宣传等等各类志愿服务30多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间300多小时。在测绘法普法宣传活动中,施烨辉再次利用自己的专长,在工作之余义务开发了一套普法宣传手机小程序,让更多的南京市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相关法律知识。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地质一队志愿者服务队人数不断增加,全队党员志愿者注册比例达100%。在新冠疫情期间,施烨辉主动报名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协助社区居民完成信息登记、核酸检测等工作。他用热情、细致、周到的服务践行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也用一次次的热忱服务,丰富着自己的人生画卷。
作为地质队的一员,施烨辉同志积极投身到各项公益性地质服务工作中。依托单位的行业优势,对地质、环境等问题引发的建设风险进行了研究,在单位前辈的指导下,整理出了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地质风险评估要素,结合地面沉降变形等监测数据,建立了地质风险反分析模型,成果应用后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作为团队负责人,他组织研发了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平台,系统地提供了轨道交通工程管理的基础信息和决策支持。主持研制了盾构远程管理系统,结合实时工况条件和监测数据,建立了盾构施工风险辨识分析模型,解决了盾构施工风险精细化管理难题,成果陆续在南京、成都、石家庄等10多个城市应用,先后获得了多位院士等行业专家的高度评价。
立足本职工作,积极服务省地质局提出的“地质立局、改革兴局、创新强局、产业优化提升、开放发展和幸福地矿建设”战略,为“互联网+地质”的有机融合出谋划策。主持研发了南京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南京市地质灾害智能监测系统,解决了传统地质灾害巡查管理信息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等问题,为更好地服务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了夯实技术应用研究,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近五年来,他常年奔走在各个项目现场,在全国23个省份40多个城市留下了足迹,参加技术交流会300多次,组织专家检查100多次。他时常遇到用户临时需要技术支持的情况,接下的是艰巨任务和各类挑战,付出的是众人汗水和团队智慧,得到的是用户肯定与单位发展,忙碌充实,更成就满满。他非常热爱本职工作,对行业发展有很多期待,始终坚持将创新扎根在工程安全风险管理领域,扎根在项目建设一线,每次都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获得大家好评。五年来,他每天工作到凌晨已成常态,曾经浓密的头发已经稀疏,白发也日渐增多,也曾错过家庭的很多重要时刻。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他主持的10余项科研项目中部分研究成果实现了转化,在北京、成都、南京等10余个城市陆续应用,产值逾亿元,消除十多次工程重大风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国内同行的充分肯定。
从担当到创新,绘就有智慧的人生梦想
施烨辉同志始终从社会需求出发,解决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痛点,把服务发展熔铸在自己的人生规划中。他一直认为,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促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的幸运和使命。迈入新时代,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当下与未来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最为广阔的舞台,也是科技跨界融合促生新业态最多的时候。施烨辉同志带领团队研究跨行业融合,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并广泛将成果应用于工程建设领域。他组织开发的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智慧管控平台已服务了10多个城市30多条地铁线或延线,累计采集1000余台次盾构施工数据,6万余个地质钻孔数据,数亿条监测数据,多次成功消除工程重大风险,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地质数据挖掘和地质勘察成果深度应用提供了创新思路。
他作为学术骨干参与了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1项国家自然基金,主持了1项省级科研基金,合作出版著作4部,取得11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市厅级一等奖3项,被评为第五期、第六期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次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每次背起双肩包走在路上,施烨辉同志就把江苏地质“先行、探索、创造、奉献”的精神传给每一位同事,鼓励同事们在平凡岗位上坚守情怀,担当进取,智慧赋能,筑梦前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施烨辉同志以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雷锋故事,带领团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贡献力量!